不能让医疗科普成为流量的“提款机”

hha 2024-11-25 07:46 阅读数 19 #科技

近日,中国科学技术协会“科学辟谣”微信公众号发布2024年10月科学领域流言榜。值得关注的是,“使用药品给孩子散瞳验光对眼睛有害”“耳朵有折痕预示冠心病风险”等谣言榜上有名。而这些医学健康类谣言,很多都来自网络医疗科普视频。

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,医疗科普已成为各大网络平台上炙手可热的内容。这中间当然有权威机构的正规科普,但也有不少博取流量挣快钱的假科普。上网看看就知,镜头前面的主播,有的身份确实可能是医生,却借科普名义“夹带私货”,或在小号、评论区悄悄卖课、推销商品,或暗示粉丝加微信,引导其去指定药店开高价药方。有的则是对医疗知识略知一二的社会人员,为了吸睛涨粉,编造传播类似“生酮饮食能饿死癌细胞”“喝醋能预防心血管疾病”等伪科普内容。更有甚者,由演员穿着白大褂扮作医生,演绎“医护不伦恋”“患者复仇庸医”等“狗血”夸张剧情,甚至擦边软色情,拉低道德底线。

医疗科普中鱼龙混杂的乱象,损害的不只是网络生态,更是公众的生命健康。被流量裹挟的“带货科普”、伪科普如果大行其道,医疗科普在人们心目中的科学性、权威性就会大打折扣,专业、严谨的真科普就可能“被流量挤到墙角”。如果患者受伪科普的错误引导,放弃正规治疗,去寻求所谓的“神奇疗法”,最终可能导致病情恶化,甚至危及生命。而那些“蹭医生人设”的不雅视频,则会降低公众对医生的信任度和好感度,给医护群体形象带来损害。

整治医疗科普乱象,要坚持依法依规、立破并举,强化有关部门、医疗机构、网络平台和个人的责任。一方面,相关部门要针对公众健康需求,扩大权威、正规医疗科普的供给,挤压伪科普的生存空间。通过加强医学常识宣传,增强公众辨识能力,让大家不为伪科普买单。对医生参与医疗科普,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,并履行好管理责任。另一方面,对那些为博流量搞假科普、打擦边球,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,有关部门要加大惩治力度,深挖并切断背后的流量套现利益链条。当然,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,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不容推卸,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核把关和违规处置机制,及时识别和清理伪科普内容,绝不给其提供容身之地。

构建风清气朗的医疗科普生态环境,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。各方面都应积极行动起来,让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伪科普无处遁形,让每一份对健康的渴望都得到真正有益的回馈。(文/柯 平)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热门
不能让医疗科普成为流量的“提款机” - 铜变集团